First slide

2019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金莲花三等奖获得者万诠法师讲经——如何依教修学

   2020-01-10
   杭州灵隐寺

 

编 者 按

以“慈悲·圆融·宏博”为主题的2019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日前在雪窦山浙江佛学院圆满闭幕。佛门才俊集聚一堂,呈辩才无碍,宣莲花妙法,可谓盛世法筵僧才璀璨。

 

28位讲经法师登台说法,其中15位法师获得“金莲花”一、二、三等奖。微信今天分享“金莲花”三等奖获得者哈尔滨极乐寺万诠法师的讲经内容——依普贤大愿安顿身心,智行合一不负瑕满人身。

 


 

如何安顿身心

文:万诠法师  所依经典《普贤行愿品》

 

 

末学万诠,来自哈尔滨极乐寺。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汇报自己的所思所学。今天末学要分享的主题是:依普贤大愿安顿身心,智行合一,不负瑕满人身。

 

安顿身心对于我们多数人而言,是一生的课题。多年前末学读过一本书,叫做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,这本书曾先后被翻译成26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。

 

作者弗兰克尔是维也纳医科大学心理精神病学终身教授,二战期间因其犹太人身份,遭纳粹逮捕,在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。然而他没有气馁,他把自己和集中营中的狱友当成样本,进行心理学视角的观察,在极端的生命体验中开创了一种疗伤方法,叫做意义疗法。

 


 

有一次,一个患有严重抑郁症的老头找到弗兰克尔,说两年了,他还是无法接受妻子去世的事实。这个老先生爱他的太太胜过世间的一切。遇到这种情况,要是你,你会怎么开导他?

 

看看弗兰克尔是怎么说的。他问这位老先生说,如果你先于太太去世了,那她会怎么样?老先生说,啊?那她怎么受得了!弗兰克尔马上说,对呀,虽然你现在很痛苦,但是你是在替她受苦。老先生马上释然了,因为他的痛苦变成了对妻子的奉献,弗兰克尔帮他找到了安顿身心之法,这时,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。这不正是放下小我,利益他人吗?

 

当然,心理学的疗法是有局限性的、只是暂时的安顿身心。如果我们把意义疗法大而化之,发展到无常、无我、解脱、自在的层面,那么痛苦就连根拔除了,那不就成了释迦牟尼佛在《阿弥陀经》中说的那样“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”吗?

 

这不说明:身心安乐众所求,最怕苦来喜变忧。常随佛学悲心起,菩提大道莫回头。

 

原来,我们一直在追寻的安顿身心的方法就是给他人一个正确的信仰,而最殊胜的信仰莫过于践行佛法。也许有人会问:佛法浩瀚三藏,法门无量无边,我们从哪里下手呢?在此末学想套用一下电影《流浪地球》中一句经典台词:

 

道路千万条,佛法第一条;

若随普贤学,精勤不流泪。

 


 

我们依《普贤行愿品》来安顿身心,那么普贤是谁?《华严经探玄记》中这样描述:“曲济无遗曰普,邻极亚圣曰贤”。意思是说普贤菩萨以方便示显度化一切众生没有遗漏,他的崇高果位仅次于诸佛极圣,是当无愧的人天师表!

 

唐代清凉国师说:“华严三圣之内,二圣为因,如来为果。”他给我们现代人的启迪就是,以文殊智慧为导航,以普贤行愿为所行之路,必定得如来圣果。清凉大师所言与行愿品中“文殊师利勇猛智,普贤慧行亦复然”的偈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意,这也是末学推崇普贤行愿的因缘,但愿末学今生今世与诸上善人有缘共勉!

 

今天末学用三步走的方式来解读如何依普贤大愿来安顿身心:

 

第一步 发普贤愿

第二步 修普贤行

第三步 证普贤果

 


 

壹 

发普贤愿 智行合一 两俱足

 

出家前,末学做过多年文化课老师,每次给学生们讲到那句“明日复明日,明日何其多”时,末学自己的内心都被深深触动。还有那句“为君聊赋今日诗,努力请从今日始”也是末学时常向学生们劝告的内容。

 

出家之后,末学发现所有的工词丽句都抵不过“是日已过,命亦随减”这句首普贤警策偈说得更加明白透彻、一针见血。所以,今天末学想说:

 

发普贤大愿,君须当机立断,

今天不发愿,我们待到何时?

        我们发了愿,如果不行动,           

岁月又将成蹉跎!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

《灵峰蕅益大师宗论》卷10告诫我们:有愿无行,如人无足。有行无愿,如盲无导。

 

行与愿,缺了哪一个,都会秒秒钟变成折翅雄鹰、脚病虎。若行与愿方向一致、同道同轨,愿行相辅,那就是身有彩凤双飞翼,何愁功德不圆满?有人又问了,行愿俱足以何为标志?我们知道普贤菩萨骑的白象,若心与象身同色,代表发愿洁白清净无杂染,若行如四条硕健象腿,代表修行脚踏实地、坚强稳重不动摇,这不正如我们的四宏誓愿吗?

 

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

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!

 

无论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还是普贤菩萨十大愿,都是依四宏誓愿而发而行。所以菩萨所修、所学、所证,都是为了利益众生,奉献给众生,这就是普贤及一切菩萨发的无上菩提大愿。

 

永明延寿大师说过:“发大愿者万行之因,能长慈悲,不断佛种,成道利生皆因宏誓”。是以有行无愿其行必孤,有愿无行其愿必虚,行愿相从,自他兼利。一切修行都离不开愿,修持十大愿王便可以具足一切行愿,成就无上圆满正等正觉。

 

所以,修普贤行必要发愿,愿愿与佛相应,行行与法相合,如此才能践行普贤大愿,方能不负瑕满人身!

 


 

贰 

修普贤行 皈依礼敬 行正道

 

本焕长老说过:释迦牟尼佛说法49年,三藏十二部,说到底就是一个“行”字。我们从凡夫到圣人,靠的是行,从圣人到成佛靠的还是行。如何行!依诸佛教法奉行!

 

从哪里开始行?

从礼敬三宝开始践行!当我们礼拜三宝的时候要身心投入,将自己的额头、双肘、双膝同时着地,这就是经典中告诉我们的五体投地,我们通过这样外在可见的形体动作,来表达内心对诸佛菩萨的恭敬。

 

《六祖坛经》中有这样的故事:僧人法达,来礼祖师,头不至地。师诃曰:“礼不投地,何如不礼?礼本折慢幢,头奚不至地?”六祖告诫我们:礼拜表达恭敬,本来是为了制伏我慢,因为我慢的高山,留不住功德之水。所以《行愿品》将修持礼敬放在修行的首位。

 

很多对佛教有误解的人认为佛教徒是参拜木雕泥塑的偶像,而作为佛陀的弟子,我们须明白,供养佛像的目的是表达对佛陀的追思、对佛陀智慧和功德的仰慕,同时也是对我们修行的自我鞭策。

 

普贤菩萨告诉我们:言礼敬诸佛者。所有尽法界,虚空界,十方三世一切佛刹,极微尘数诸佛世尊。我以普贤行愿力故,深心信解,如对目前。悉以清净身语意业,常修礼敬。

 

懂得了这一点,再拜佛的时候,就不会升起凡夫的心态:担心先拜了这尊佛,旁边的那尊佛会不会生气?更不会害怕礼数不周惹来佛菩萨怪罪了。

 


 

从礼敬诸佛开始,我们就踏上了皈依三宝的智慧大道!

 

《涅盘经》云“一切众生,怖畏生死四魔,故受三皈。”

 

冥冥大夜中,三宝为灯烛;

滔滔苦海内,三宝为舟航;

炎炎火宅中,三宝为雨泽。

——《焰口经》

 

对于信仰佛教的人,必然以佛宝为修行导师、以法宝为修行准则、以僧宝为修行楷模,除了皈依三宝,哪里还能找到更好的修行下手处呢?

 

佛宝如良医,法宝如妙药,

僧宝如护者,唯有三宝俱足,

才是完整的佛教,

才能度尽群迷出离苦海。

 

然而,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怪现象,例如有人说自己比出家人有道行,不屑于亲近寺院;有人说某某佛菩萨是他的本命佛,其他的佛菩萨都不好使;更有人千方百计结交出家人,把这当成炫耀的资本。种种乱象细思恐极,我们不得不提醒大家,对于如同患病的凡夫而言,良医、妙药、护者缺了哪一个都不行。

 

只信佛宝,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无异;仅信法宝,则和一般的学者研究学问无异;仅信僧宝,则和普通人认干爹、拜干娘相似。

 

一个人不皈依三宝,或者只皈依一宝二宝,绝对不是一个有正知见的佛教徒。何况,未皈依三宝的人,在心理上,必定有所推托和迟疑,遇到紧要关头,非常容易自我原谅、甚至自我放纵。皈依三宝的人,随时随地受到三宝及同参道友的鼓励、督促、规劝……

 

所以,信心的增强、道心的增长,修持的努力等方面,都会进入良性循环。求受三皈依,既是形式上的完善,更是心性上的升华,通过外在来改变内在,通过内在来影响外在。在凡夫而言,不能无三宝而自证。皈依后依据“亲近善士、听闻正法、如理作意、法随法行”的次第,不断修行,方能实现“誓断一切烦恼,誓学一切法门,誓证一切佛果”的菩提大愿。

 

我们要从礼敬三宝拔锚起步,皈依三宝扬帆启航,次第修行如法如律,如此才能践行普贤大愿,不负瑕满人身!

 


 

证普贤果 瑕满人身 终不悔

 

蕅益大师《弥陀要解》中的一段殊胜教言:复次释迦一代时教,惟华严明一生圆满。而一生圆满之因,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,十大愿王导归安养。

 

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,《行愿品》必能导归众等往生极乐。因《行愿品》中说:

 

愿我离欲命终时    尽除一切诸障碍

面见彼佛阿弥陀    即得往生安乐刹

我既往生彼国已    现前成就此大愿

一切圆满尽无余    利乐一切众生界

 

每读到此,心中都是豁然开朗,更加坚信《普贤行愿品》是导归极乐的法宝!普贤行愿功行德用,超胜绝妙,实为净业行持一大辅翼。

 

极乐净土真实不虚,普贤行愿导归安养;

唯有深信者,才能践行普贤大愿;

不负瑕满人身!

 


 

末学自知愚钝,也能深深感受到如来慈心不舍,菩萨悲愿启蒙。依稀记得3岁的时候,父亲送末学的第一件玩具,那是一只拳头般大小的木鱼儿,儿时的末学,每天学着电视里的样子煞有介事地敲着小木鱼儿,虽然未想到出家当和尚,但那只小木鱼儿让末学喜欢上了一休哥儿,头脑里有了寺院的概念。

 

10岁的时候,父亲不幸过世,母亲终日以泪洗面,每遇忧愁烦恼必带末学去极乐寺上香祈祷。当时母亲或许只是希图寻找一个精神寄托,然而,她竟意外地开启了末学生活中扇充满阳光的天窗,记得那年夏日,母亲又带末学来到极乐寺拜佛,末学善缘和合,做了义工,从此开始亲近三宝。

 

不知不觉多年过去了,末学最美好的时光都与寺院为伴。每到周日,末学一定会在寺院里与师父一起上早晚课,聆听大和尚法音宣流。下班回家,末学还在为极乐寺管理网站,使末学有机会常在恩师左右聆听教诲,自己的人生也因为信仰的加持变得越来越丰满。

 

终于有一天,母亲同意了末学的出家请求,玩具小木鱼儿换成了真正能表法度众的法器。生命中那粒信仰的种子,不知不觉间发了芽、长了叶儿,一日比一日茁壮,因为这一路的成长过程中,有佛光照耀、有恩师和诸上善知识的雨露恩泽、当然也离不开自己的愿和行。末学始终坚定地相信,只要像普贤菩萨那样行愿俱足,诸佛刹土就是我们温暖的安顿身心之所。

 

末学分享自己的故事,就是想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剖析开来,希望与有缘的人互相勉励、共同精进。

 


 

末学的童年,在失去父爱的惊恐不安中度过;也过陷入自卑懦弱而无力自拔;也有过因为前途未卜而张惶失措…种种复杂的感受合起来,就是身心不安。

 

在很多人看来,末学的人生里有那么多的伤和痛,今天讲起来怎么如此坦然,甚至还有几分清风明月的淡然?因为,一直有三宝相伴,再多的苦也逐渐被冲淡,痛苦淡化的过程,就是身心慢慢被安顿下来的过程,原来末学竟是如此的幸运呀!

 

幸运之一,末学遇到甚深稀有的释迦教法。

幸运之二,幸得普贤行愿殊胜法门。

幸运之三,有缘与诸位善知识齐聚一堂。

 


 

两天来收获颇多,信心增长。而今的末学,心里清清楚楚地知道,这一切都将过去。我们要放下,但不是放弃。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很难很难,难到了无量无数的众生百千万劫还转不出轮回的束缚,又怎能奢谈无有恐慌、身心安乐?可是,达到这样的境界又十分的容易:只要像普贤菩萨那样行愿俱足,诸佛刹土就是我们温暖的安顿身心之所。

 

在诸佛菩萨的慈悲摄受下,

我们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,

念佛 念法 念僧,那该是何等安祥自在!

 

其实又是谁让我们身心不安呢?有一则关于西游记的故事: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到了西天,悟空急着想把他最头痛的紧箍圈给摘下来,他找到如来。如来笑着问他:“谁给你带上去的?”悟空猴急猴急的说:“观世音菩萨呀”一边说,一边下意识的往头上摸了一下,唉!奇怪,头上什么都没有了!悟空当下顿悟,原来令我们身心不安的不是别人,正是我们自己。

 

普贤行愿稀有甚深,末学深知自己才疏学浅,今日班门弄斧汇报了自己修学的一点体悟。一为表达对三宝的敬意,二为自亮家丑、恳请大德斧正。

 


 

在寺院的时候,恩师常教导我们,要“不退初心,方得始终”,末学在此分享结束之际,表一个决心:

 

既已皈依三宝,牢记惟慧是业。

践行普贤大愿,不负瑕满人身!

 

来到这样殊胜庄严的弘法讲台,我会把自己几天来的收获带回去,把践行佛法的智慧精神也带回去,影响和利益更多的人,让更多的佛子走入弘法利生的队伍中,同愿同行,不负此心!

 

风里雨里,末学定会在等你!同发普贤愿,同证普贤果,身心安泰、共成佛道!阿弥陀佛!

 


2019 © 中国佛教讲经交流基地